2011/08/02

俄亥俄州的設計小胖妹

一直很慶幸活在這樣的時代,一切的科技都如此發達。看著我們自己阿公阿嬤傳統純樸的生活,再看看我們現在一切都講求快,狠,準的時代,一天不收email不上網不看臉書就覺得好像早上起床沒刷牙一樣不對。對於「拍電影」一事也是如此的感受,兩三年前來美國唸電影研究所的時候還是從16釐米膠卷教起,用電影膠卷拍過片的人都知道,膠捲拍出來的東西真的很漂亮,但背後的真的非常的花時間又花錢。

首先攝影機本身就非常龐大又笨重,幾個大鐵箱塞滿整個汽車後座,一個人拍攝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到了拍攝地點之後,裝膠捲的小帳篷打開,雙手摸黑進去把膠捲穿入攝影機,感覺好像閉著眼睛穿針一樣。這麼複雜的原因是因為膠捲一但不小心曝光就毀了,所以得跟拆炸彈一樣小心。拍攝時也不能馬上看到結果,得在送去沖印後幾天才知道「啊 竟然不小心拍到燈了」之類的事情。而許多悲慘的故事都是因為卸下膠捲時不小心漏光,整天的工作內容必須重新拍攝等…

跳到2011,一切都電子化,人手一個HD相機,連手機都可以拍電影了。「教父」系列導演Francis Coppla有句名言,他說「有一天, 俄亥俄州的某個小胖妹會拿著她爸爸的攝影機拍片,變成下一個莫札特。屆時,所有電影的專業將被永遠毀滅,變成一門藝術。」就像靜態攝影一樣,曾經是少數擁有錢人的專權,每次在按下快門就是錢的聲音,今天許多攝影阿宅們的攝影器材一點也不輸給Vogue首席攝影師Annie Lebovitz,儼然已經到一個「沒有藉口不創作」的年代。也是這樣的攝影民主化讓我們用最簡約的方式拍片,四個人的製作團隊作可能以前需要十幾二十人的事情。一個攝影機,錄音器材,腳架,筆電,整個製作公司裝在一個行動背包裡。

類似的概念也套在設計上,對於一個外行人來說,設計經常與「時尚」,「美學」等關鍵字劃上等號,特屬於小部份從事設計相關行業或文創工作者所有。小時候我也夢想過當建築師或平面設計師,也經常翻越設計雜誌與書籍,但因緣際會之下變成了一個filmmaker。在電影系裡面,「設計」同等於場景或服裝設計,對於工業或平面設計隻字不提,甚至會有種功利主義地排斥。待過片場的人都知道,那是一個非常「粗勇」的行業。

後來接觸Design Thinking這個理論,就像第一次用數位拍攝,發覺我也可以用我自己的方式當一名「設計師。」我不一定要會畫草圖,會建模,只要轉換思考的方式,我可以將設計用再解決創業,生活等的問題。當然設計思考不可能去設計下一個iphone,世界上還是需要經過訓練與教育的設計師,但就像拿著父親攝影機的俄亥俄州小胖妹一樣,終於,我也有設計的力量!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